张馨艺,朱松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计量体系,加入了更多不确定性计量属性以及管理层判断,对财务报告质量和会计信息可靠性产生较大影响。在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能够更加公允地反映企业价值,公允价值的运用会降低企业价值“低估”的程度,降低由于稳健性造成的估计误差。本文研究发现: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新会计准则在实施后,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降低,而这种稳健性水平的下降并非盈余管理所致。
关键词: 新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稳健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9年4月2日决定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准则,给予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更大的灵活性。自金融危机以来,华尔街一直在抱怨这一会计准则让美国金融业陷入深渊。由5位委员组成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致投票决定,金融机构在使用按公允价值方法对金融资产进行估值时可拥有更大的自主判断力。此前引发的诸多争论均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与次贷危机以来美国资本市场受到的重创有着直接的联系。
作为财务会计计价的基础,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纵观近一百年经济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常常伴随着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废止或启用的会计变迁。1929年美国股市萧条使得监管当局以及准则制定机构对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原则引起重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会计界和实务界开始提倡以公允价值计价资产,而2001年股票市场的巨大冲击以及会计政策的滥用同样也使得之后的会计计量更加倾向于稳健主义(Scott,2007)。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风暴又一次将矛头指向了公允价值会计,批评者们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幅度下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企业巨额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导致企业股价下跌、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得资本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股价下跌——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有甚者,60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写信上书美国证监会(SEC),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美国证监会(SEC)在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调查、研究之后,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报告,正式提出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改进现行惯例的建议。公允价值计量的初衷在于向信息使用者传递相关性更强、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从而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强了财务信息的透明性,特别是在经济下滑时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加有用的决策信息,取消公允价值只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并带来更大的不稳定性。但是,较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众所周知,会计信息质量取决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整体效应,单纯增强其中一方面的特性有可能反而使得总体信息质量有所下降。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只是起到了一个放大作用,而非金融危机的根源。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市场“发烧”(金融危机)而埋怨“温度计”(公允价值会计)有问题。
2006年2月中国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较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IAS)关于公允价值的计量体系,对企业管理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管理层必须对新准则、对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才能更加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加入了更多不确定性计量属性以及管理层的判断,必然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稳健性作为财务报告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会计信息体现制度背景差异和会计准则差异的典型特征之一,已经成为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Ball and Shivakumar,2005)。那么,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下,企业财务报告的稳健程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稳健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公允价值的运用环境以及公允价值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本文具体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进行了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实证检验安排在第五部分,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文章详细内容请参见附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72017)
作者简介:张馨艺(1985-),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朱松(1982-),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